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早在弗雷格那里就得到了廓清,我们谈论的人性重点在人性方面,涉及到认识论的心理学以及部分实验心理学;究其原因,我们的文章不是给学术界阅读,因此,更注重人们在生活中的日常理解。
首先,我们对人性与心理学分别略作说明:人性研究的对象是伦理,而目的是研究人的快乐与痛苦,亦即什么是好生活;而心理学在十八世纪以前都是哲学,叫认识论,十九世纪实验科学出现后独立出来,专门研究人的认识过程。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研究认识过程,一个是研究认识内容;因此,它是思维活动与思维内容的区别。简单讲,1+1=2的计算过程是有时间的先后相续,这是心理学;而1+1=2的内容是概念,是无时间的,这是研究人性或哲学、逻辑学。当然,我们用于研究品牌营销或者消费者。
人们热衷于研究人性,是希望借以获得成功便捷途径,即是抛开那些循规蹈矩的教条、矩迂回曲折的世故,不再是一分钱一分钱的从对方身上获利,而是掌握人性直接占领对方的心脏,如此就可直接取得胜利,并从此轻易征服一切,获取最多的利益、享受最多的快乐,这也是心理学盛行的原因。
当然,它发展到极端后出现的现象就是我们社会目前的现象,每一个人都提高了警惕,用双手抱紧自己的胸口,以防对方进入自己的心脏,并伺机等待对方松懈后迅速展开双臂予以对方致命的一击。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经这样描述人性:人们的本意是希望公平交易,由于担心在过程中自己交易对方掠夺,于是,人们走向了相互掠夺。人们为了阻止这样的互相掠夺发生,但又要多获利,欺骗就如期而至,这种欺骗就是少交易、多获利,也叫巧妙的掠夺,中国成语叫巧取豪夺。
成功的欺骗首先从信任开始,也就是需要让对方认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说出与对方相同的观点;为了加深信任,就需要更进一步说出对方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的观点,让对方产生崇拜感。就像追星的粉丝那样,因为明星们表达了、完成了他们自身无法完成的想像生活而崇拜,从而甘愿奉献时间、金钱与全部的情感。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这是培根说的剧场假象(那些明星是因为自己”粉丝”他而成为明星的),他们离自己很远,并且那只是一种表演,并不是明星们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只不过明星表达了追星者们的理想,从而联结了他们的情感,与他们印象中的受人尊敬而获得的快乐观念一致(这也是为何明星代言为何有效的原因)。雷茨红衣主教曾经说过,世人在许多事情方面是情愿受骗的,而且对于一个在行动上违犯其职业和性格的体统的人,比对于一个在语言上违犯体统的人,也比较容易宽恕。我们要谈的就是这些现象背后人们观念的形成原因以及产生出来的复杂的人性。
现代人生活在观念之中,与事物本身有了隔阂,这与生活在现实中的古人不同,他们形成的抽象思维可以把握事物,并将抽象思维组成成活生生的生命。我们说现代人生活在观念之中是指我们的语言就是成熟的观念,当我们说存在的时候,好像存在如同水、泥土一样是一个清楚明白摆放在那里的东西。而古人是对生活中的对象形成一个一个的印象,然后将这些印象复合成为一个观念,这样的观念是“感生”的,因此,古人说存在、水、泥土时是通过两个或以上不同的表象结合进行判断得出的。例如水这个观念,我们首先会有一个物体的印象,这个物体可能是一个池塘,也可能是一条河或者一个水缸,它是有空间的印象,这个空间就是承载物,否则水就无法存在,包括水的无定形的印象;另外,水对于人而言有一种情感,当人们饮用时会感觉到舒适,这种舒适感形成一个强烈的刺激印象;并且,所有生物、有机物都因为有水而活、无水而死,这样的印象总是反复出现,形成水是活的原因,没水是死的结果。因此,当别人问你哪里有水的时候,你一定会在心灵中复现那些印象,然后形成水的观念、位置的观念、有(存在)的观念。
由简单的观念到复杂的观念,是一个漫长的思维发展过程,当这些具象的事物抽象成为一个观念后,观念与观念之间结合起来就逐渐变成更抽象的观念,也就是知性与理性。当现代人在谈论骄傲与谦卑、爱与恨、道德与正义这些观念的时候,好像它就是清楚明白的有所指的,但当我们问这些观念是什么的时候,却茫然了。现代人张口就是各种观念或概念,就像我们谈论人性一样,当你问他什么是人性的时候就发愣了。你接着问一些日常语言中耳熟能详的观念:是、对、错、良心、道德、文化、品牌、体制、喜欢、兴趣、音乐、艺术…恐怕从什么是“是”开始就沉默了。这就是现代人生活在观念之中而无法把握事物的现象,因为我们用的都是现成的,并没有体验它们的生成过程。当然,有读者会反驳,如果连“是”是什么都分不清楚,人们怎么活得井然有序呢?怎么没有将水是水弄成水是土呢?这就是今天重点要讲的内容,也就是人们活着虽然不能像古人那样有痛彻的生命感,但人的天赋观念让人得以是,因为人们并不是按照“是”生活,大多数时候是按照自然信念生存的,而自然信念、日常观念就是“是”。
水、空气、时间、空间、数这些都是天赋观念、先验范畴,人们不需要经验认识它就会使用它,渴了就知道喝水,喝多少就够了,这些生存观念与数、量、质、关系范畴关系都是先验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代一代按照习惯去生活,永远不会有人去喝海水,也不会吃那些艳丽的蘑菇,虽然它的色彩令人愉悦;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因为习惯就代表秩序,这使得人们的生活井井有条,它的经验就是不断复现各种经验到的各种印象,而这些经验对象总在心灵中恒常出现,如太阳总是从我们的东边升起绕着我们从西边落下,太阳在动,我们没有动,因此太阳绕着我们运行就是因果范畴形成的常识。即使哥白尼这个科学家说地球绕着太阳转,人们依然相信太阳从东边升起,而不会说我们又绕到了太阳的某一边;就像人们喝水时运用的是水的观念因此不会先做H2O的化学测试才喝水一样。
维特根斯坦曾说过,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世界就是这样的。但人们又会问,为何现代人的人性乖张、暴戾、阴暗如斯呢?要知道观念中的情感在古人那里没有多少快乐,也没有多少痛苦,没有多少爱,也没有什么恨,心灵往往处在一个平静的状态,因为外界给予心灵的刺激总是单调而平淡的。现代人的心灵承载的印象繁杂,人们在科学与想像力的推动下让人工世界占领了自然世界,事物的复杂性刺激心灵形成了繁复纷杂的各种观念,而最深刻就是类似性、因果性两个范畴形成的物质印象,因为经验告诉人们,物质带来的快乐远超过其它印象到的快乐。
现代人的快乐就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骄傲被爱取代,痛苦被恨取代。也就是说,骄傲与痛苦这种本已的由内在建立起来的情感,被外在的它者“爱与恨”的强烈刺激取代了。当一个人遵守道德、追求灵魂丰满时,超出了常人的道德与灵魂丰满的水平,就会产生快乐,这个快乐就是骄傲。当我们说爱或恨时,它需要有一个爱的对象,而不是像道德与灵魂丰满是对自己的内在的要求。换言之,当一个守道德的人也就是百姓常说的好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好报时,心灵就产生了不愉快或痛苦;当发现不守道德的人可以获得超出常人的物质财富却很快乐时,恨就产生了。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被掠夺了。
我们再换一个说法,当一个人背一个普通的挎包出门,这并不产生骄傲或爱的情感;当另外一个与她相识的人背着一个名牌挎包出门,并受到她人的尊敬,心灵产生了愉悦,而这个名牌包包就成为爱的对象;此时原先这个人就产生了痛苦,因为相近的人有相似性容易产生比较。这时候,我们说财富是让人产生尊敬的重要原因,而快乐就是结果,反之就是痛苦。因此,人们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快乐,就需要有更多的财富。而相较于这种外在的受人尊敬的财富而言,道德就微不足道,并且守道德成为痛苦的对象因为会遭到人们嘲笑。那些失去财富的或者贫困的人心灵中自然就充满恨,因为痛苦一直伴随着自己。于是,人们形成一个观念,就是如何成为一切人一切行动的原因,拥有这样的权力与权威,只要通过意志就可以让一切人去行动,而这种服从就是自己的快乐和利益。在这样的人性驱动下,社会伦理自然就瓦解了,人们为了获得快乐和利益就会互相掠夺,目的是逃避痛苦,或者让他人痛苦自己快乐。在现代社会,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更多的运用理性,而过分运用理性的结果就导致了科学的产生,人们可以更精密的计算他人的利益,更多更复杂的观念就产生了。这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欺骗手段让他人服从,并心甘情愿交出利益,这个利益就是集体不道德;如都买汽车,都呼吸汽车尾气,为了干净漂亮都大量使用化学物品、都没有干净的水源。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痛苦是不言而谕的,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就需要获得更多可爱的对象,增加心灵的快乐。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更多的财富,然后移民或者通过财富占有自然环境好没有污染的生存场所,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就只能继续痛苦下去,无法将痛苦留给别人,而自己寻找新的可以快乐的地方去生存。因此,自欺与欺他就成为人们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指南,这也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人们通过自欺让自己避免痛苦,忘记或淡化停留在心灵中的那些印象,选择可以刺激起快乐的印象形成观念。
在商业领域,轻奢、平价的奢华、低调等概念的出现就是通过补偿大众在对比之下因为财富的匮乏产生的痛苦情感。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自欺性以及暗示性,使得大众通过“亦可受人尊敬”的自欺方式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快乐的心理暗示。由于人的心理结构是多因素与无定型的,要想在普通大众身上持续获利,就需要让大众重复这一印象,并结合价值确定性的印象,诸如群体的数量、社会普遍的尊敬程度、心灵中可骄傲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烙印等。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心理学中做过的“经典条件反应”试验,这个试验就是用不断重复形成印象,达到欺骗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愿意被这样“合理”的欺骗,它符合自然信念,符合被知性改造过的常识,毕竟在生活中很少用到理性,甚至大多数人不具备理性能力,更确切的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消费时并不都是理性的,甚至可以说现代人的消费都是非理性的行为,因为人们集体不道德或被迫不道德。而一个理性的消费方式是不会不考虑道德原则的。
实验心理学最大的问题是只具有特殊性、或然性而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无疑可以引发人们对心理活动的幻想,却离人的原始经验更远了。但人与狗在许多观念中是一致的,比如趋利避害。我们养一条狗,主人声音大一点,它就不叫了,打它它也知道躲;但陌生人对它大声训斥、打它,它就会还击。因为狗与主人形成的印象是恒出现的利益关系,而与陌生人是没有这样的利益因果关系的,这样的经验在许多动物身上都证明是一致的。
相较于西方心理学,中国的心理学研究更不可期,最明显的就是大多数国人写的心理学实际上是新版红楼梦,全是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式的人情世故,或者叫春秋左传中的诛心之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不愿意相信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哪怕你身处对面,对方也不会依据你的言行判断你的真实性,而是臆测有个隐藏在你内心深处的不可告人的诡计。并且,你越是君子,他越是怀疑,哪怕你从来没有任何不检点,他也丝毫不放松警惕。因为,在现代社会人的印象中,好人会被欺负、讹诈,并且没有人会为之寻求正义,其结果是悲惨的、痛苦的。但人又是追求快乐的,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社会显得君子,那君子的观念与自己的利益观念并不相符,人们就没有安全感,不踏实,经验告诉人们一定不怀好意。另外,人们将君子与自己相较之下形成高尚与卑劣的话就会产生痛苦或恨,因此就会排斥君子、鄙视君子,君子在这个社会也就没有容身之地。这种观念的反映在互联网上、现实中大家对现在的“伪君子不如真小人”的观念中已见一斑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了,而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做好人君子的凄惨画面与结果被不断重复为深刻的印象,形成好人没有好报的痛苦或恨的观念,这种根植于人们心头的是无尽的恐惧感,是随着社会结构的瓦解、律法的有效性丧失造成的“畏”的心理。群体之间不再有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关系,也没有社会意义的约束机制,人们相互之间不再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合作与生活,而是变成一种算计、掠夺型生存状态,接近于原始生存。就像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里所描述的那样,生活在海边的人靠打渔为生成为渔民,生活在山上的人靠打猎为生成为猎人,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靠种粮为生成为农民。当有一天渔夫打不到鱼、猎人捕不到猎时,就会吃农民种的粮食。在弗洛伊德那里,人们就是依赖本我的状态生存,只满足原始的欲望,因此心理学对个体的研究在这时就失效了。
自然状态的人、善恶的人在本文中都不是研究的对象,但中国人提及人性首先想到的就是荀子的自然观念的人性本恶,孟子社会意义的人性本善。善恶不是人性的本质研究,用阐释学的说法,人的本质就是没本质。因为人如何显现就如何存在,人的本质在自身的表象中,因为人不停的表象自己,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断在变,因此也就没有了本质。换一个通俗的说法,这一秒的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可以说你的本质是善,但下一秒你可能会做坏事,而这一秒你的本质就是恶。人对自己的意义阐释方式就是通过不同的样子呈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变化成无数种复杂的情感,对一种事物可以有无数种理解,都会影响人对自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不同的存在方式,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人的本质就是没本质。我们的标题中存在者存在就是指存在的样子就是“是”,这个是就是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本质。
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人有一些普遍的道德原则,就是说这个原则不仅是好人同意,坏人也同意,所有人都同意的原则就是普遍的原则。他举例说借钱不还是不道德的,这一条道德原则对于好人而言是肯定同意的,而对于坏人而言也同样如此,他们借出去的钱当然希望能还给自己。有人说未必,坏人嘛,是没有原则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再坏的人他也跟好人一样有亲人,会疼爱自己的孩子,虽然他可能不爱别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朋友,虽然他的朋友也是坏人,但他们坏人之间也需要有正常的社会生活,需要有原则。因此,借钱不还对于坏人也是一样不同意。这就是人性中情感的共通性,只是印象的强烈程度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或次生情感。比如痛苦的程度强烈就变成了恨,而这种情感在他人身上就有可能转变为怜悯,也可能转变成恶意。但无论如何,人性中许多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伦理的基础。但是,如果社会秩序不存在了,道德原则自然不存在,借钱不还甚至恶意借钱就成为人性中获得快乐的方式了。
我们无法详尽探讨人性自然部分(达尔文式的原始性质)与教化部分(社会教育),包括人的意志的部分,这些在前期许多文章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我只能说综合的去看待人与物或者叫事物(商业也行、生意也行、生活也行)可以更好的理解生命与生活,也可以庸俗点理解为把握“稳定的”挣钱之道,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世界的关系。要知道人之所以有各种欲望,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把握无限,实现人生意义;如果人是无限的,根本就不需要讨论人的意义问题。
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写道,当人们都说你的病可以好起来时,他也相信可以好起来,但这一次他发现,好像好不了了,眼神中满是无奈。假如生命可以重来,那些该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没做的事情是不是要去做一下?
假如是一个无意义的假设;死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