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的学问,社会化生存之道

 品牌-营销-管理类文章    |      2019-03-12

用好坏来谈一件事情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浅薄这个词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词,指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事物表象上,只是不太深刻而已。而古往今来深刻的就那么几位,我们何苦为难自己?

要知道越是浅薄,越易于传播;越是深刻,越容易远离大众。

这是一个时尚的时代,浅薄是时尚最好的注脚。深刻很虚伪,而真正的虚伪需要强大信仰时代才会出现。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勤劳,大家活得很匆忙,像开着一辆只装油门不装刹车的汽车,不停往前冲,不再有耐心,没有自己内心世界。这个时代的人们只有两件事:挣钱与花钱。

这个时代人们不敢慢下来。所以,挤公交、插队、走后门等潜规则是快的机会。只要慢下来,你就是最后一个上车没座位的,甚至根本上不上车。浅薄只需要记住一本书中的一句名言,而深刻需要知道整个思想体系甚至是思想史,没有人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耐心花如此时间去深刻,深刻不起。

换言之,放弃浅薄意味着放弃了挣钱的机会,甚至是生存机会。就像许多企业主喜欢将快速迭代挂在嘴上,这种无知是无奈,犯错就是获得机会的赌徒心理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文化的内在贫乏又急于填补,人们只能饥饿地搜寻零星的知识碎片来充当解决问题的良方,应对当下的生存窘境。至于是谁将人们推上这辆没有刹车的汽车,没有人愿意追究,追究者也会遭遇众人的讨伐和鄙视。

这就是对深刻的集体放弃,就像猴子拿香蕉的心理实验,最后,没有人再看香蕉一眼,深刻被遗忘。人们内心隐藏着的巨大生存恐惧被搁置了。

有人说西方也有这样的经历,其实,这句话不属于浅薄范畴,属于无知。要知道西方十七世纪自然科开始兴起,人们追求物质的目的是认为掌握自然就等于拥有幸福。通过勤劳创造财富是基于信仰,对自由的热爱;而中国人勤劳的目的是出于恐惧与贪婪。

我们现在可以清楚一件事情,就是浅薄不等于无知,而优于无知,只是没有达到深刻罢了。

如何摆脱无知达到浅薄?

首先,广义上讲任何一个人都是无知的,这是因为人的局限性,因此才会有个全知的上帝或者佛。而实践中的无知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常识,一种是职业基本知识。

我们可以知道水的结构H2O,如果这对于受过基本教育的人是常识的话,那么,超出常识的就是世界上没有纯水这一的专业知识了。专业知识不等于生活常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水的常识就是生命之源,他们不需要知道H2O是个什么东西。这也是常识。反之,跟无知的人摆谱就是装腔作势,是连浅薄都算不上的无知行为了。

浅薄与深刻泛指思想方面,与在日常生活中的“无知与浅薄”的意思并不太相同。无知也并不总与教养有关,教养是指人的基本人性或者人格培养。而无知修养有不完全的关联性,比如专业修养以外的就是无知的领域。才华与学识毕竟是两种能力或者知识。

综上所述,当有人说你无知的时候,这个无知与浅薄一样,也是一个中性词。或者,你当中性词来听。如果是自身应当具有的知识范围而没有具有的话,当是鞭策,切莫动怒。

人们之所以一有机会就想摆脱无知或浅薄,这种冲动除了世俗的等级观念与面子情节以外,还有对人的完整性的内在要求,亦即对自身崇高性的向往,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完美的、受人敬重的人。

   社会交往活动中,那些高谈阔论时尚的年轻人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异性崇拜的眼神;在职场中那些关键时刻能大胆的表达浅薄的年轻人,也比同龄人有更多的升职机会,因为职场中根本不需要深刻。

以上这些都与深刻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浅薄一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只要你敢讲;同样,在职场中只要在专业上或者经验上有一些积累就可以。由于职场问题的复杂性,有时,它也需要有一些运气。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依赖专业能力生存,它靠的更多是潜规则。

你是否需要从浅薄走向深刻?

笔者认为普通大众不需要。自古以来思想家鲜有挣到大钱的,何况这是一个不向钱看就会影响生存问题的社会。深刻需要有有钱、闲暇、有兴趣才能到达的,就像古希腊那些大号儿童,家境富裕闲来无事研究哲学那样。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性,而政治是影响各个时代的关键。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切统治的思想都由历史完成了书写,每一个思想的实践都通过无数白骨验证了其有效性。而浅薄是这个时代尚可允许的存在,无知才是这个时代政治的需要。